一口气看懂秦朝历史!秦朝只有十四年历史,这十四年到底发生了啥
秦朝是中国头一个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,想必大多数人对它都有所耳闻。
要说秦朝咋样,简单来说就是:秦始皇把各国都收服了,可他一走,没几年,秦朝就完蛋了。
不过,要是让大家按照时间线来讲讲秦朝的历史,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脑袋有点晕。
这问题可不是因为大家历史课上没认真听讲,主要是因为秦朝确实有些与众不同。
秦朝啊,它存在的时间特别短,就只有十四年,这是大家对它了解不多的一个原因。但其实,还有个挺关键的点,那就是秦朝居然没有专属的正史记录!你瞅瞅秦朝之后的那些封建朝代,哪一个不是都有自己的正史来详细讲讲。比如说隋朝,虽然也是短命,但人家有本《隋书》啊。还有像三国那种分裂的时期,也有本《三国志》来记录。可秦朝呢,就显得有点孤单了。
就只有秦朝那会儿是没有的。
在二十四史里头,你找不到《秦史》或者《秦书》这两本书。
这事儿也不能全怪那时候的史官。说实话,按照不同朝代来编写断代史,那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,秦朝那会儿压根儿就没这规矩。但这么一来,咱们想了解秦朝的事儿,就只能靠《史记》这本书了。不过呢,《史记》里头讲秦朝的部分,其实也就占了一小块儿。
很多人对秦朝知道得不少,可要是让他们按照时间线来讲讲秦朝的历史,却往往说不明白,问题就出在这儿。
秦朝那匆匆的十四年里,究竟发生了啥事儿呢?
聊起秦朝的事儿,咱们得追溯到商朝完蛋那会儿。秦朝老祖宗的故事,说起来话长。但得说清楚,秦始皇把六国都收拾了之前,那段日子其实不能叫秦朝,得说是秦国。
秦国跟秦朝,其实不是一回事儿。咱们得明白,秦国和秦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聊到秦朝历史,咱得从秦始皇那儿开讲。说白了,就是秦始皇他们家族,经过好几辈人的打拼,慢慢建立起一个牛气冲天的秦国。战国末年那会儿,秦国越来越强大,最后成了各国里面的老大。
之后,轮到秦始皇这一辈,他长大成人后,领着厉害的秦国军队,打拼了十多年,最终把天下都给打下来了,把战国七雄里剩下的六个大国都给灭了。到了公元前221年,齐国也举手投降了,这样一来,山东那边的六个国家就全没了,秦始皇总算是统一了整个天下。
秦朝的故事,其实是从那一年拉开序幕的。
这一年,嬴政已经39岁了,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。
秦朝刚把天下统一那会儿,秦始皇手头事儿可多着呢。像让车轮宽窄一样、文字写法统一、度量衡标准一样,还有搞郡县制这些,其实在秦始皇打败其他六国那会儿,他就已经动手干了。等秦朝真正建立起来,秦始皇更是在全国上下,死磕这套统一规矩,执行得更彻底了。
秦朝垮台后,接下来的十几年,秦朝的那些官府啊,一直都在干这事儿。
就在秦朝建立那会儿,秦始皇想了个新词,叫“皇帝”。他说这皇帝啊,就是品德赛过三皇,功劳超过五帝的意思。他就从三皇五帝里头,各拿了一个字,拼成了“皇帝”这俩字。
关于秦始皇是否真的像人们说的那么厉害,既能比肩三皇的德行,又超越五帝的功绩,这事儿后来的人们看法不太一样。但话说回来,要是从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里挑一个,看谁最当得起“皇帝”这俩字,那不用多想,肯定就是秦始皇了。
绝对是顶尖的,没有能比的。
反正,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头一年,他忙得不可开交。光是得把秦朝的法律规矩、管理制度这些,一点点推广到帝国的每个角落,这事儿就够他折腾的了。除了这些,秦始皇还得同时琢磨另外两个大事儿。
有个关键事儿是修大道。秦始皇觉得,要想管好这么大片地方,交通得快。得确保朝廷的命令能在最短的时间里,传到帝国的各个小角落。以前那种交通速度,从咸阳发个命令到山东那边的一个普通小村,说不定得一个多月。这么久的时间,秦始皇可等不了,对国家统一也没好处。
另外一个头疼的事儿,就是立谁当太子的问题。
大家都知道,秦始皇活着那会儿,一直没定太子。这事儿吧,后来的人们议论纷纷,说法很多。但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,秦始皇其实心里最中意的是他的大儿子扶苏。只不过,扶苏他外公昌平君,在秦始皇打天下那会儿,曾经背叛过秦国,害得李信带去的二十万精兵,在攻打楚国时全军覆灭了。
因为这个事儿,秦始皇一直不想让秦国内再有像楚国那样有势力的外戚。在之后的很多年里,尽管他一直把扶苏当作接班人来教导,但始终没有正式确立他为太子。
说实话,由于没有确凿的历史记录,所以现在这个说法也就只能当个猜想。至于昌平君是否真的和扶苏有关联,现在大家也是各有各的看法,争议挺大的。
大多数人因为看了不少文艺作品,都觉得秦始皇一统六国,那就意味着一个时代落幕了。但其实,对秦始皇自己来说,统一六国这事儿,不光是个结束,更是个全新的起点。齐国一投降,秦始皇要面对的敌人就变了,不再是那些能看得见的对手,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老规矩。
秦始皇没统一中国前,咱们国家搞分封制搞了好久。现在突然换成了郡县制,大多数人心里头都不太适应。而这种不适应,就成了秦始皇接下来要面对的大难题。
忙完一整年后,新建立的秦朝总算是稳稳当当地运行起来了。统一后事情确实不少,但好在秦始皇身边有支特别能干的队伍,能把他的命令都执行得很到位。
因此,在秦朝成立后的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前220年那会儿,秦始皇好歹挤了点空儿,打算外出逛逛。
这一年,秦始皇头一回踏上了巡视的旅程。他选择的目的地,是甘肃和宁夏那一带。
选这个方向,说白了就是有种回家看看的感觉。好几百年前,秦始皇的老祖宗嬴非子,因为给周王室养马养得挺出色,就被赏了一块地在今天的甘肃天水那边。那时候,嬴非子得的这块地方,也就几十里地,基本就是个养马场,住人可不太合适。
不过,在接下来的好几百年时间里,秦国就是从这儿起步,一点点地,最终实现了统一整个天下的壮举。
这一年,秦始皇特地抽时间,沿着老祖宗走过的路线重新走了一趟,把秦国老家的地方都巡视了个遍,最后才慢悠悠地回到了咸阳。
后来,在公元前219年那会儿,秦始皇一回到咸阳,就琢磨着要再次出巡了。这回,他决定去逛逛他之前打下来的那些地方。那一年,他走的路线比头一回出巡那会儿还要广。
这次出门巡查,秦始皇首先奔向了山东地界。他一是想去瞧瞧那个没打仗就投降的齐国,另外还打算上泰山一趟,在山顶搞了个封禅大典。秦始皇这一搞,算是给后面的皇帝们立了个规矩。从那以后,只有那些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,干了件惊天动地大事的皇上,才敢跑到泰山去封禅。
就连那个让汉朝重获新生的汉光武帝刘秀,当他去泰山祭天的时候,也被不少人批评了一番,说他不配这么做。从那以后,祭天这事就成了中国皇帝最牛掰的荣耀。
从泰山游览完毕后,秦始皇立马转头往南走,一路走到了湖南长沙。要知道,在战国那会儿,长沙这边就算是楚国的偏远地方了。秦朝建立后,长沙这块地儿就成了帝国的南方门户。要是再继续往南,那就进了百越的地盘,那会儿秦朝还没管到那边呢。
所以那时候的秦始皇,简直就是一路走到了帝国的最外头。
那时候,驰道刚刚动工修建,秦始皇出门这一趟,过得其实挺艰难,完全不是那些野史小说里写的,一路游山玩水那般惬意。很多时候,秦始皇也得在野外凑合一宿,吃不好住不好的,生活条件真的挺差劲。
这次巡游跟头一回可大不一样,危险系数高多了。想想第一次,秦始皇那是在自家秦国的地界上转悠,自然没人敢跟他过不去。但这次呢,他跑魏国、韩国、齐国、楚国这些地方去了。这些已经被灭掉的国家里,那些贵族后裔,恨不得找个机会就把秦始皇给做了。
因此,在秦始皇这一路行程中,他碰到了好多回想取他性命的事儿。但史书里头,就简简单单地写了“被贼人惊扰”这么几个字来概括。
第二次出游,秦始皇在外面晃荡了快一年,这才踏踏实实回了咸阳。刚回来没多久,时间一晃就到了新的一年,也就是公元前218年,他又坐不住了,下令准备第三次出游。
这次出巡路上,秦始皇碰到了一次超惊险的刺杀。走到河南原阳县那会儿,突然有个人拎个大铁锤,冲着秦始皇的车队就砸了过去。指挥这场大铁锤行动的人,正是后来被称为谋圣的张良。不过可惜啊,张良计划得再周全,那大铁锤却偏偏只砸中了秦始皇的替身车。
刺杀事件发生后,张良改了名字,藏了起来,就这样躲过了追捕。
尽管张良搞了那次刺杀,秦始皇还是没停下巡游的脚步。这回,他一口气走到了海边,然后让徐福带上五百个童男童女,出海去找神仙,想弄点长生不老的仙丹。
徐福出海这事儿,历史上确实发生过。说到他出海以后咋样了,有人说他跑到了一个岛国,但这些说法都有争议。反正吧,不管怎样,秦始皇第三次巡视天下时,张良想刺杀他,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。后来,秦始皇就让徐福出海去了。
秦始皇那三次出巡,肯定也让他瞧出了不少毛病。所以,从第三次出巡回来后,接下来的两年,他就没再往外跑了,而是一门心思地着手解决那些问题。
历史学家后来发现,从秦始皇把天下统一后,他就着手搞起了移民计划。他的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把以前各国的老底给搅浑,免得有人想造反。特别是他出去巡视了三次后,更加确信了这个移民的主意。因此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秦始皇从四面八方往其他地方移了不少百姓。
秦始皇把六国那些亡了国的贵族们,大都挪到了咸阳周边,或者直接打发到西南去了。另外,他还找了个修工程的由头,把好多老百姓从老家给弄出来,像“劳动力调配”那样,分散到各地干活。这么一来,整个秦朝就像被重新洗牌了一样。
有些后来的历史学者觉得,在公元前217年那会儿,秦始皇主要是忙着搞人口迁移这事儿。
搞定移民的事儿后,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,动手在全国搞了个大动作——查地。他发话了,叫全国各地的农家,自个儿把地有多少亩都报上来,这样以后收税也方便。
现在来看,这种做法漏洞挺多的。让人家自己说土地有多少,难道就不担心他们偷偷少报吗?这还真不怪那时候的秦国领导,毕竟土地统计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。就算到了现在,好多国家也弄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地。用这种方式统计,虽然不那么准,但好歹能省钱,还能快点儿知道个大概数字。
再者,最关键的是,这事儿是个转折点。想想商鞅变法那会儿,秦国就率先搞起了土地私有,老百姓能买能卖地了。从那以后啊,秦国的主力军就换人了,不再是奴隶主和奴隶唱主角,而是地主和农民挑大梁了。反观其他国家,有的还没跟上这股改革的潮流呢。
现在,秦始皇在整个中原地区都实行了土地私人拥有制度。
大伙都知道,土地变成私人的,这就是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记号。这么说的话,真正算起来,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全面铺开,得从公元前216年那会儿开始算起。
土地事务料理完毕后,到了公元前215年,秦始皇打算再次出门逛逛。这是他第四次出远门,这回,他决定沿着以前赵国和燕国的路,去北方瞅瞅。在这次旅行里,秦始皇一路走到了东北,最后到达了秦皇岛。
秦皇岛这个名字的由来,说白了就是因为秦始皇到过这儿。他一来,这地儿就有了新名字,一直叫到了现在。
秦朝那会儿,秦皇岛就算是他们最北的地儿了。要是再往北边儿走,像现在的黑龙江、辽宁那些地方,秦朝可还没管到呢。说实话,那会儿那些地儿都还是荒着呢,就住着一帮东胡的部落。
要是秦始皇能再多活三十年,说不定他真的能把东北那片地方好好规划一下,来个东北大发展。但遗憾的是,天公不作美,没给秦始皇那么多时间。这事儿啊,得等到汉朝的时候,才慢慢有了动静。
还有,这次北上之旅,让秦始皇明白了北方的匈奴是个大问题。在这之前,他大多时候都把心思放在了南方的百越上。这几年,秦朝一直在想办法搞定百越。至于匈奴嘛,说实话,好长一段时间里,秦始皇压根儿就没太把他们当回事儿。
这并不是秦始皇骄傲自大,实际上,在秦朝建立之前,中原北方从未有过强大的游牧国家。先秦那会儿,北方的游牧民族,跟后来咱们知道的那些超级游牧帝国根本不是一码事。那时候,他们都是以小部落的形式散居,能聚集起一千人,一块儿去骚扰下中原边境,就已经算是不得了的大动静了。
还有啊,在秦始皇把天下统一起来之前的十多年,赵国有个特别厉害的大将叫李牧。他打了一仗,直接把匈奴的十多万人马给消灭了。你想想,那时候整个匈奴也没多少兵力,李牧这一仗就干掉了他们十多万人。就因为这一仗,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秦朝建立,匈奴一直都没敢往南来。这样一来,秦朝在之前就更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。
另外,那时候匈奴里头也蹦出个厉害角色,名叫头曼单于。这家伙,就是后来让刘邦在白登山困了整整一周的冒顿单于的老爹。就是他,头一个把北边草原上的那些游牧部落给拢到一块儿,建起了中国北方头一个游牧国家。
匈奴统一后,他们能一下子聚起好几万兵马,直接冲到秦朝北边的边界捣乱。要是骚扰的人数上了好几万,那就不是小打小闹了,而是真刀真枪的干仗,秦朝肯定得重视起来。
当然了,对秦始皇而言,他压根儿就不会把这事儿放在眼里。
匈奴这玩意儿,懂吧?骑马打仗的那群,对吧?老是来骚扰,没错吧?
你瞧瞧,咱们秦朝老祖宗是干啥的?咱家可是从养马开始发家的!要是说起骑兵那套,咱们才是真正的老祖宗呢!
因此,那一年,秦始皇果断下令,派大将蒙恬带着大军往北方冲,狠狠打击匈奴。同时,为了让援兵能更快地赶到前线,接下来的两年,他又让人修了一条快速路。这条快速路和之前的驰道不太一样。驰道有好几条,从咸阳能通到全国各个地方。但快速路只有一条,直接连接咸阳和包头。
这条路修得笔直,主要是为了让秦朝的大部队能快速行动,好跟匈奴打仗。
蒙恬打了反击后,没多久,匈奴就吃了大亏,死了不少人,只能灰溜溜地逃到草原更里面去了。这时候,秦始皇又下了命令,让那些以前北方国家建的长城都连起来,这样一来,就成了咱们现在说的万里长城。
后来,在历史上,这道长城慢慢变成了中原王朝对抗北方骑马民族的最强防线,也成了好多游牧部落心里头的阴影。对不少游牧民族的人来说,要是想翻越长城,那就是往死路上走。
公元前215年那会儿,秦始皇一边到处巡视,一边又叫蒙恬带兵出征,还让他修直道和长城。这么一看,秦朝那些大领导们那一年肯定忙得团团转。
转过新的一年,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14年,那会儿,首先传来的是一个糟糕的消息。
屠雎离世了。
秦朝那会儿,屠雎这名将可能不是大伙儿耳熟能详的。但他的战功,真的一点儿不比别人差,说他是秦朝前三的名将,那是一点不过分。要说在战场上比他更牛的,估计也就只有那个当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老将王翦了。
屠雎被派去攻打百越。
说起来,秦始皇搞定楚国后,他在南方的军队可没闲着。就在楚国被灭的那一年,秦始皇立马发话,让那帮在南边的秦军继续往南打,去征服百越地区。
在历史上,王翦搞定楚国后,就转手带兵去打百越了。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在正规历史记录里看到他。有些后来的历史学家琢磨,这位大名鼎鼎的王翦将军,说不定就是在南征百越的路上没的。要么是让百越的部族给偷袭了,要么就是因为不适应那边儿的天气,最后病死了。
老将王翦,那个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,到底是怎么归西的,咱们现在也不清楚。不过屠雎的死法,史书上倒是写得明明白白。
听说屠雎领兵南下征战那会儿,不小心被土著人用带毒的箭给射中了。那箭上的毒,据说厉害得很,是顶级的剧毒。结果,屠雎被射中后,没多久就去世了。
屠雎的离世,对秦朝在南方的版图扩大来说,真是个坏消息。但这并没有阻挡秦朝的脚步,他们没放弃继续向百越地区进军。后来,秦始皇又选了任嚣当统帅,赵佗当副统帅,两个人继续带领军队去打百越。
可能因为主将牺牲,秦军士气大振。所以在那一年,秦军终于在南方把当地的土著给镇住了,还建起了管理体系。就在那一年,秦朝在南方划分出了南海郡、桂林郡、象郡三个地方。
南方那三块地方被开发出来后,六国的那些老贵族们,自然就有了新的栖身之所。接着,秦始皇又动手搞大规模的人口迁移。听说那会儿,他一口气往南方送了五十万老百姓过去,这五十万人到了那边,慢慢地就把当地的土著给融合了,让南方彻彻底底地归了秦朝管。
国家地盘扩大了,这对哪个统治者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好事。可没想到,三郡新开拓没多久,就有人背后给秦始皇使绊子了。
听说在三郡开辟的庆功宴会上,有个大臣周青臣,一个劲儿地夸秦始皇,把秦始皇哄得挺高兴。可紧接着,齐国那边来的大臣淳于越,站出来就跟周青臣唱反调,说秦始皇还得继续搞分封制。
淳于越这一说,直接就把原本挺热闹的宴席给搅和了,大家不欢而散。而且,他的话很快就在秦朝高层传开了,一下子激起了好大一波议论。大家都在琢磨:秦朝到底该坚持郡县制呢,还是回头搞分封制?
不久,这种思潮就像野火一样迅速扩散,势头还越来越猛。好多以前六国的大臣,都铁了心要恢复分封制。秦始皇心里明白,要是再不采取行动,后果可就严重了。
因此,在公元前213年那会儿,秦始皇大手一挥,决定在全国搞个大动作,把六国留下来的书都给烧了。不光是历史书,还有那些文学啊、思想啊,只要是对统一大业不利的,统统都得消失。就留下秦国自己的史书,还有那些能帮上统一大忙的文字资料。
这次烧书事件,后来引起了好多争论。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讲,这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,让好多先秦的重要历史资料都烧没了。不过话又说回来,这事儿也确实帮秦朝稳固了统一。要是当时没烧那些书,后面的那些大一统王朝能不能建立起来,还真不好说呢。
但是,那次烧书的事儿,并没能让大伙儿都闭上嘴。于是乎,过了一年,到了公元前212年,好多儒生和方士,又拿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这事儿说事,继续骂秦始皇,骂郡县制。这回,秦始皇可不再忍让了,他直接下令,把那些乱嚼舌根的儒生方士,全给活埋了。
这就是过去发生的烧书害儒事件。
在这次毁掉书籍、坑杀儒生的事情里,大儿子扶苏因为心疼那些读书人,跟秦始皇的想法不一样。秦始皇火了,直接把扶苏赶到北方边疆,让他去给蒙恬当帮手。秦始皇想让扶苏亲眼瞧瞧,北方的匈奴有多难对付。他心里盼着,儿子能懂他为啥非得这么做。
可谁也没想到,扶苏的这次长途旅行,竟然成了他和老爹的最后一次见面,同时还给秦朝埋下了个大隐患。
由于焚书坑儒这些事儿,从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1年,秦始皇这三年都没干别的事儿,也没出去巡游,一直待在咸阳,专心抓思想方面的事儿。那时候的秦始皇,快五十岁了,常年累月地到处跑和拼命工作,把身体给搞垮了。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又一次决定出门巡查,心里琢磨着再去东方走一遭。这回,他一路逛遍了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还有河北这些地儿。说实话,他除了想看看这些地方现在咋样了,心里还惦记着大海呢,想去海边瞅瞅,望一望海的另一边是啥样。
徐福啊,你这一走就是八年光景,咋还不见踪影呢?外面那片茫茫大海,真的能找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吗?就算没找到,你回来告诉我一声也行啊,让我心里也有个底儿。
那一年,秦始皇左等右等,徐福却始终没回来,连带他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药也石沉大海。
之后,在回咸阳的途中,经过河北邢台那地界,秦始皇实在撑不下去了。这位称霸千古的皇帝,最终在这里,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。
公元前210年那会儿,秦始皇驾崩了,享年五十岁整。
秦始皇一死,秦朝基本上就算完了。虽说他走的时候,秦朝看着还挺风光。可在这光鲜背后,老百姓们心里的火可是越烧越旺。头十几年里,秦始皇折腾的事儿实在太多。这些事儿,不光把他自己给累垮了,也把秦朝的底子给掏空了。
那时候,秦国的老百姓为啥支持秦始皇把天下统一呢?主要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,一旦统一了,日子就能过得更好些。可没想到的是,等真的统一了之后,他们等来的却是大规模的搬家和沉重的劳役。
要是那时候,那个心地善良的扶苏能当上皇帝,赶紧稳定老百姓的情绪,让大家歇口气,秦朝说不定还能保住。但遗憾的是,秦始皇一走,沙丘那里就闹出了大乱子。
说白了,秦始皇一死,他手下的太监赵高,就伙同丞相李斯,还有当时在他身边的独子胡亥,把秦始皇去世的事儿给瞒下来了。赵高这家伙,还私自改了遗书,让胡亥当上了皇帝。然后,他又假借秦始皇的命令,跑到北方把扶苏给赐死了。
胡亥当了皇帝后,压根儿不懂咋治国,也不想着让百姓歇歇,反而变本加厉地享受。这时候,李斯和赵高那帮人,开始在秦朝高层大肆排挤不同意见的人,搞得朝廷都快散了。就连那个小小的卫国,也被胡亥一道命令,说废就给废了。
就在那个时候,公元前209年秋天,也就是秦始皇离世仅仅一年后,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这个地方挑起了反抗的大旗。
这场反抗一开始闹起来时,咸阳那边压根没放心上,就觉着是老百姓闹闹别扭。毕竟秦始皇活着那会儿,这种事儿也不少见。可谁成想,就那么短短一个多月,这点小打小闹竟然像火药桶一样,把所有的不满都点着了。
才一个多月时间,陈胜和吴广就拉起了十多万人马,全是精兵强将。这时候,那些以前被灭掉的国家里的贵族老爷们,也都坐不住了,一个个跳出来带着人马跟着干。
到这时候,秦朝的大佬们才恍然大悟,急忙从四面八方调来最厉害的部队,打算前去平定叛乱。另一边,陈胜也不甘示弱,他派吴广带着大军,直奔关中而去。结果,两边的人在今天的河南郑州那边杠上了。而跟起义军对着干的人,正是丞相李斯的宝贝儿子,李由。
那时候秦朝还挺强大,农民军慢慢就被拖得不行了。但陈胜没放弃,他又派了个大将周文,带着另一队人马,绕开郑州,从另一个方向直奔咸阳。毕竟秦朝的精兵强将都去郑州那边了,咸阳那边基本没啥防守。
紧急关头,秦朝的大官章邯站了出来,他想了个法子,说要把给秦始皇修墓的那几十万人给放了,然后让他们当兵,去打那些起义的农民军。章邯一领头,这支由囚犯组成的军队,没多久就把周文给打败了。周文一垮,章邯立马又去帮郑州那边,一下子就把农民军的主力给击溃了。
后来,章邯一路紧追不舍,陈胜和吴广全都被干掉,农民起义军的主力也基本被打散了。就这么一会儿工夫,秦朝看起来竟然有点像是要死灰复燃了。
可就在这时,赵高又搞了个小动作,直接把秦朝给整垮了。
那时候,赵高想抢权力,就给丞相李斯硬扣上个反叛的罪名,害得李斯一家子全没了。你想啊,那时候在前线带兵打仗的,是李斯的大儿子李由。这么一来,秦朝上面的大官和军队里,人心立马就乱了,对付农民起义军的力量,也立马就变弱了。
之后,章邯下了大功夫,去对付那几个想要复国的势力。与此同时,秦朝的长城兵团在王离的带领下,也往南开拔,帮着去打农民军。最后,章邯和王离在河南平乡县碰头,一块儿围攻了新复国的赵国。这时候,其他各国的救兵也都到了这个地方。
接下来,两边就打了起来。项羽下了狠心,把锅都砸了,船也弄沉了,表示不赢就不回头。就这样,他带着少数人马,愣是把王离带的长城兵团给打败了,而且一个不剩。
王离被打败后,章邯没退缩,继续领着兵马跟项羽对着干。可没想到,就在这时,章邯后方又出事了,说是赵高把胡亥给杀了。
另外,章邯压根没料到,在南方,刘邦带着另一队人马也正往咸阳冲呢。赵高杀了胡亥没多久,秦朝的第三个皇帝子婴,转手就把赵高给解决了。
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,章邯干脆就投了项羽。这样一来,秦朝最后那点精兵强将,全都散了架。
那时候,刘邦带着他的大军,一路畅通无阻,直奔关中而去。关中那时候空荡荡的,压根儿没有啥军队能拦住刘邦。
公元前207年9月,刘邦大军到了咸阳城外面,子婴一看这架势,干脆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。他也不再当皇帝,把那块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都给交了出来。
子婴一露面,秦朝就算是彻底玩完了。
秦朝的那些事儿,简单来说就是它的过往。
